三代盐工话巨变

发布时间:2020-08-19 阅读量:

“盐三代”程龙正在测量卤水浓度




“爷爷那时工作又累又苦,吃都吃不饱,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手电筒,到我爸这辈日子也依然过的紧巴,离小康十万八千里”。连云港市工投集团日晒制盐埒南制盐分公司经理程龙谈到父辈生活状况。盐场靠着一代又一代盐工的奋斗,几代人日思夜盼的小康生活正在变为现实。

“和父辈相比,我们是赶上了好时候,点击鼠标就能知道天时、开着‘小红车’就把盐池活碴了,私家车、职工小区早已是盐工标配,周末闲暇,带着家人旅旅游,享受享受生活。真想像不到还有什么比现在的日子更有奔头。”说起眼前的生活,程龙满面笑容。

木掀钉耙小红车

程龙,是家里第三代从事盐业生产工作的。他的爷爷当年从事盐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都十分落后,靠着人推肩扛在盐滩上劳作。

“那时候木掀和小推车是他们密不可分的伙伴,一掀一掀、一车一车的常年修滩、推盐,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很苦了”提起父亲,程龙的父亲程凤柱湿润了眼眶。

程凤柱说,那时候父亲才每月工资几块钱。但无论条件怎样艰苦,老人家在盐滩工作从不惜力,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先进。

“到我上班时,条件就好多了,第一个月拿工资18块,滩上工作也由对口滩发展到塑料滩,但修滩、活碴、破碴、扒盐、走盐每一样活都不轻松,当时走盐都是一车车往船上推,特别累。”程凤柱接过父亲的旗帜,跟盐滩也打了一辈子交道。

这样的场景,对程龙而言,也是一段正在走远的历史。“我们现在都是开着‘小红车’飞快的在盐池里蹦跑”程龙很自豪地说。

土房砖房小楼房

“想想我们那时候还叫结婚?和公婆、兄嫂挤在一间屋檐下,一间屋漏雨、半间屋漏天,要啥啥没有,连铺床用的席子都是借的。”程龙回忆母亲当时描述住了许久的“土房”。

程龙的母亲也是盐滩工人,参加工作比滩上男劳动力工资少,日子过的紧。其实那时女盐工干的活跟男工人是一样的,平时还要比男工多一个修补塑布的工作。

“这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难想像。”程龙的爱人王静在边上听着不由得感慨。“80”的王静结婚以来,也是一步步看着这个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结婚那会儿,公婆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在市区买了楼房,让我们做婚房,真没有想到公婆的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辛。”王静说,最近几年,盐业的效益越来越好,家里的收入水涨船高,楼房里的电器都换最新的,生了小二子,还购置一辆10多万元的小轿车。

吃得丰富了、住得宽敞了,生活品质自然远胜以往。“父母都退休了,帮着我们在市区带带孩子。休息天,我们就会带孩子和老人四处转转,看看这大好河山,品一品各地的美食”。王静翻着手机里的旅游照片幸福的谈到。

卤腿子到盐大头

“结婚后,我在盐场化验室上班,他在盐滩上工作,每天回家身上“盐卤潮啦”,让人心疼”王静说,随着工作时间长“卤腿子”这个外号也悄悄传开了。

程龙子承父业,接过了程凤柱的班,选择成为一名制盐工。人虽换了一代又一代,但那种能吃苦、肯攻坚的劲头也得到传承。他一步步从一名普通员工走到现在的分公司经理,多次被评为优秀集体、先进个人。

“爷爷和父亲对工作兢兢业业,也一直影响着我。盐场养活了我们一家三代,我也应该用自己的双手为盐业发展做出贡献。”程龙说。

灌西投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卫平谈到,我也是在盐滩上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如今盐业工人既要物质生活质量高,更要精神生活有品位。在保证工资待遇的同时,公司更加注重加强对职工人文方面的关怀,打造具有内涵的盐文化。近年来,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晚会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不断增强职工的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

现如今的盐工再也不是以前只知道出大力的“卤腿子”,而是转变为现在有知识、有文化、有内涵的“盐大头”。(张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