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母亲》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3-06-13 阅读量: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追求学问的模式,旨在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广泛学习前人的知识,通过博览群书,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要多游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将学过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读书的意义,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今年,有幸在人到中年阶段还能和青年同事一起参与党委开展的“月读一本书”活动,共同交流读书感受,一起分享读书的愉悦,深受鼓舞;我由衷的为党委举办这样的活动点赞;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开拓视野,在吸取书本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在读书过程中也可以有效的为提升企业文化作出贡献。

近期,利用工作之余拜读了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母亲》,通过查阅资料,这部作品是作家1906年在美国完成创作,它标志着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历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这部小说主要描述的是三组人物,第一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第二组是工农群众,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的形象,第三组是敌人,这里主要描述的有厂主、沙皇宪兵、法庭庭长、检察官等;在这三组人物中,作家高尔基重点突出了巴维尔和他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小说的主人翁尼克夫是工人巴维尔的母亲,一个逆来受顺,懦弱的妇女,丈夫生前在一家工厂上班,由于他和工厂上司关系不好,收入就微薄,他经常殴打妻子,终于有一天他得了重病,因为医治无效去世,丈夫死后,原来要过安稳日子的她却意外得知自己的儿子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她不能理解儿子的做法,几次反对,几次劝阻,都徒劳无功,当时的她觉得这些年轻人的做法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后来当她看到儿子与那些年轻人义无反顾的追求真理,追求革命,追求民主自由时,她又不由自主的被鼓舞、被感动,被真理所打动,最终也加入到这场伟大而又神圣的革命战斗中;尽管革命充满了危险,但她无所畏惧,一起参加罢工,还为革命者提供活动场所,起初这位母亲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革命,经过几次活动后,慢慢的开始理解了革命,并成为了革命的坚定支持者。

《母亲》这本书,把母亲对儿子的爱升华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阶级的爱,革命者之间的真爱,深受感动。看完这本书,瞬间想到了我的家庭,我的母亲;我出生于60年代末的盐场,记忆中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由于母亲她们的工资收入很低,在加上兄弟姐妹多,家庭生活状况比较困难,唯一的家庭物质支撑的就是粮票和布票,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我的母亲有计划的安排,勤俭节约持家,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是她那最淳朴的教育方式,谆谆教诲,使我们知道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在贫困的岁月里慢慢的成长,直至踏人社会,懂得如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为此,我相信任何人对于母爱,对于母亲不会有任何疑问,母爱就是那样,不用费心劳神的去思考,它就存在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辞辛劳,甚至可以延伸到一个时代的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今,以步入新时代,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有企业这样的平台让我们展示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年轻人,更要不负韶华,努力工作。为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我们的身边所有人和所从事的事业。(杨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