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明:袁隆平与海水稻

发布时间:2022-12-05 阅读量: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13时7分辞世,这位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人与世长辞,享年91岁,虽然他离去了,但他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继续,并且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海水稻(耐盐碱水稻)。
袁老曾说,海水稻是他这一生最后一项工作,虽然他未必能看到最后的成功,但一旦起步将无所畏惧。
海水稻,是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的水稻品种,它是“化滩涂为良田,盐碱地稻花香”的梦想,是袁老留给世界最后一份珍贵的礼物。
那么,海水稻的意义到底在哪,为什么袁老如此执着。
向盐碱地要粮,是袁老和他的团体的一大壮举。中国的盐碱地有多少?袁隆平的团队曾经做过测算,至少15亿亩盐碱地中,能够进行改造的土地有2亿亩。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要知道,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的红线18亿亩。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能增加近10%的耕地数量,那么我们的粮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正因为考虑到我国耕地资源不多,却有不少盐碱地。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从国家粮食战略安全考虑,不仅要在亩产上提高产量,还要开发新的可利用土地,所以,考虑试验种植“海水稻”,将那些不能生产粮食的盐碱地利用起来。还可以开展面向全球的海水稻品种输出,仅东南亚就有3亿亩的盐碱地,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此外,海水稻还要许多实践和科学价值,海水稻的种植不仅仅利用滩涂地生产粮食,还能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具有如红树林一般的生态和社会价值。海水稻的根系深30~40厘米,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而且增加土壤有机质。另外,海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可不使用化肥,不喷洒农药,即可优良地生长,产出有机绿色食物。海水稻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为了得到更优良的品种,可将海水稻与普通高产水稻杂交得到更优良的品种,既能得到高产,也能在盐碱地等生长,这样不仅仅高产,而且能更好地利用撂荒的土地。同样还可以克隆一些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导入不同物种。
正因为如此,袁老才会如此重视。
袁隆平院士2016年开始专门研究盐碱水稻。2016年10月,袁隆平领衔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我们连云港市农科院是重要参与单位之一。袁隆平将这个研发中心的目标定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梦想。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一个主要研发方向就是耐盐碱高产水稻即海水稻,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的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200-300公斤/亩的水稻品种。
2020年,海水稻迎来了丰收。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这一天,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团队迎来了青岛、潍坊、温州三地测产收割。经现场专家组评定,最终测产结果为:青岛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碱水稻亩产达542.5公斤;潍坊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碱水稻亩产为625.3公斤;温州瑞安基地编号yc-2002的耐盐碱水稻亩产为320.78公斤。
海水稻测评结果出来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现场连线了袁隆平院士,向他汇报了各地丰收的好消息,袁老很高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袁老现场借用一首古诗《悯农》呼吁大家要重视粮食浪费的问题:“对这首古诗,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要生产粮食是非常辛苦的,一方面要增产,另一方面更要厉行节俭。”袁老最后强调,我们提出要改良1亿亩盐碱地,现在看来是完全可能的,在全世界农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希望早日实现海水稻推广1亿亩,为全国增产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
其实早在2010年,连云港市农科院就率先建立国家首批黄淮海“海水稻”区域试验基地,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
近年来,我们青口投资公司秉持“工投大米,香飘万里”的企业发展目标和“国有企业,品质保证”的质量理念,采用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施用有机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的模式进行产销协作,严格控制整个种植流程。2“盐田玉”米在连云港市首届品牌创建中获知名品牌、在市首届优质稻米品鉴会上获金奖,并被授予2017-2019年度“连云港名牌”称号。2在江苏省首届优质稻米暨品牌杂粮博览交易会上成功斩获“江苏好大米”特等奖等等,“盐田玉”已被成功孕育成一个品牌、一种文化。
今天我们大有作为,但同时,我们从袁老的梦想中看到,未来我们的事业仍然大有可为,“十四五”规划已然开启,让我们牢记初心使命,砥砺担当精神,深化改革创新,相信我们的“盐田玉”一定能够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