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盐场的记忆-祁洪雷

发布时间:2019-09-10 阅读量:

作为盐场人的子女,青口盐场虽然有盐大头这个美誉,但当时盐工生活还是艰苦的,吃的穿的住的都发票,吃的有粮票,穿的有布票。最大的好处就是盐场的子女可以顶工,享受城镇户口,退休有保障。

1993年底退伍后,我被分配到青口盐场水面治安管理办公室,名头很响,其实就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单位。当时虾病肆虐,单一对虾养殖造成养殖业亏损严重,青口盐场养殖场退出历史的舞台,水面1000余亩养殖池塘有刚刚成立的青口盐场水面治安管理办公室接管。

1995年我调到派出所任非机动车管理员,盐场当时的人口(包括黄沙村)不到5000人,当时跑的最多的就是到大新工区看盐。大新工区14个小组,产盐较多。由于和宋庄接壤,“方便”了宋庄远洋捕捞的副业队村民,常常关顾大新工区堆盐的大凛。

1999年为了激活职工的干劲,青口盐场实行了盐田大包干,当时黄沙工区大众圩组长李军利用效益滩带领职工走上富裕的道路,也为退盐转养打下了伏笔。

2001年我到大新工区,在大新工作生活了8年,刚到大新时条件非常的艰苦,特别是到了雨季,防汛是最头疼好的一件事,道路泥泞的就像刚平整稻田,每次范河提闸关闸都要腿走,提一次闸要两个人深一脚浅一脚顶着风冒着雨走1个小时的路,因水源条件差,海水养殖由于效益不好,每年都有承租人放弃承包,池塘撂荒了不少,职工10亩的口粮田每亩60--90元的承包价格还要等到出塘时间再给。为了提高池塘效益大新进行了一期二期水系调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2005年大新开始复垦,一期复垦了四组、五组、九组和十组,职工对大新的复垦都持有怀疑的态度,盐碱地到底能不能长出庄稼,是不是在瞎折腾?

2006年,当第一期复垦4200亩土地交付使用时,土地的承包价格六年共计930元/亩,按照目前土地成熟的年限逐年增加,由于价格低廉,吸引了来自安徽、灌云等周边地区农户,纷纷前来洽谈承包土地事宜。第一年因对土地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没有经过洗碱就开始了大面积的种植直播水稻,从而造成水稻种植全军覆没;棉花种植因前期播种没有施肥,又没有开沟造成田间积水,影响了棉花的产量。通过一年的种植农户对土地有了了解,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也总结了一套种植经验。采取棉花采摘结束后,对棉花秸秆进行了粉碎还田,即松软了土地,又增加土地的肥力,并对土地进行深耕,加大了开沟的数量和深度。2007年在播种时之前按照比例使用了底肥,农户和农户之间相互的交流各自的经验,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年底种植棉花的农户99%有了利润。

试种的成功和高额的利润,使种植水稻之乡的东海平明农户纷纷前来承包,土地租赁价格也一路攀升每亩达到220元。2008年,种植水稻的面积2700亩,平均亩产量900斤。东海平明农户陈家诚种植三条150亩地水稻亩产量1200斤,净利润32000元。种植的成功使口粮田的职工看到希望,职工刘红和郁洪新已不满足原来承包的土地,在第二期复垦的土地结束后,各自又承包了300余亩。服务区棉花种植面积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6600亩。棉花平均亩产量也突破了300斤的大关,亩高产也有了质的飞跃达到420斤。但由于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内的棉花价格一路下滑从起初的3.3元到最后的1.9元,使棉农种植棉花的信心受到重挫。因种植水稻产量有保障,加上去年水稻的大丰收及国家对粮食又有保护价,价格稳中有升,因此2009年大部分棉农改种了水稻。

国家连续出台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向农场模式经营,方便机械化耕种,减少费用成本。2013年投资公司抓住这次机遇,转变思路改租赁为自营,提高地亩产出。并协调有关部门对大新土地进行了改造,进一步的提高农田的标准。送水渠经过了固化减少了跑冒滴漏,田间的道路铺设了粉化石,方便机械化进出,秧苗和水稻运送快捷通畅。投资400余万元建成苏北一流的育秧温室大棚;创意设计开心农场,围绕绿色、休闲,环保,让城市人走进农场舒缓心里压力,参与大新农场的生产,体验种植的乐趣,把第一产业产品与第二产品加工销售有机的融合,建立一座仓储和加工为一体加工厂,打造生态农业的品牌,投资公司还加强和农业院校以及植保部门合作,提高“盐田玉”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